臉書粉絲頁在台灣是社群經營重點項目,「按讚數」一直是多數人評估經營成效與人氣的標準與第一印象。買粉絲衝人氣早已是公開的秘密,現在不但可以買粉絲頁讚,IG追蹤數也可以花錢買。你、我、獨眼龍都知道這些粉絲是假的,為何還是有人會買呢?
有些企業品牌行銷人員或社群行銷公司為求經營績效數字(KPI)好看或為求提案順利通過而花錢買讚,最主因就是求快、買數字,本文主要討論品牌與企業之粉絲頁經營買讚與廣告投放的3個主要差異為何。
IG各種增加追蹤數的APP(來源 Get-Followers-on-Instagram)
關鍵差異一:價格
一般而言,買粉絲單價便宜,有些不重經營內容,只求粉絲數好看的粉絲頁便會購買粉絲,以單價來看從新台幣0.86到5元一個讚(Like)都有,標榜活人粉絲(通常會是馬來西亞、中東地區粉絲加入)與殭屍粉價格又不太一樣。
透過FB投放廣告,若下廣告之圖片影音素材有吸引點,單一按讚成本有可能低至台幣2~15塊錢一個讚,但若素材不吸引人或粉絲頁定位不明確或量少價高商品(例如房地產、建案)40~50元一個讚都有可能。
圖片說明 2012年香港買粉絲報價
FB買讚價格(圖片來源 網路搜尋)
IG追蹤價格(圖片來源 網路搜尋)
關鍵差異二:假粉絲VS真粉絲
無論是殭屍粉絲還是標榜為活人粉絲的假粉絲,雖然短期能將粉絲人數衝高,但長遠來看在粉絲專頁的經營上還是弊大於利。
真正的粉絲在按讚追蹤粉絲專頁後,時不時會按讚、點擊連結或回應你的貼文;但如果是花錢買假粉絲按讚,假粉絲追蹤粉絲專頁後就不會再進行任何互動,使得粉絲專頁的互動率反而下降。
且假粉絲一般來說都是假帳號,各社群平台針對假帳號都有一套規範,當官方進一步動作將這些帳號封鎖時,購買到這些假帳號讚數的粉絲專頁人數也會逐漸下滑。
關鍵差異三:無效觸及VS有效觸及
Facebook很看重前一小段提到的「互動率」,互動率會直接影響到「自然觸及率」的高低,如果假粉絲過多使得互動率下降,接著自然觸及率便也會下降,使真正的粉絲看到粉絲專頁貼文的機率變少,長期下來將會導致粉絲專頁空有粉絲數,每一則發出去的貼文實際的觸及人數卻慘不忍睹。
坊間因買讚反而深受其害的案例有很多,例如某粉絲專頁讚數破十萬,觸及率卻怎樣都無法提升只好重新經營,最後新經營的粉絲專頁讚數雖不到十萬,實際的觸及人數卻比舊的還高,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買讚VS廣告投放
結語
求快買讚為社群經營之毒藥,真正的毒藥並非買讚,而是人們為了獲得提案、滿足客戶或老闆所動的歪腦筋,助長歪風的便是要求KPI數字,好能跟上頭主管交差了事的心態。
雖然坊間也有言論稱:「買讚可讓剛開始經營的社群帳號在初期擁有一定讚數,讓真實粉絲更願意按讚與追蹤。」,邏輯看似說得通,但此手法就跟負面行銷一樣具有高風險,是一把就連專業人士都很難操控的雙面刃,雖然操控得當或許是能抄捷徑達成功效,但一旦失敗卻是賠上品牌聲譽,不可不慎。
與其使用暗黑兵法,不如好好經營內容,有時一篇獲得共鳴的圖文或影片造成廣大分享,粉絲數立刻翻倍成長;且如果少了內容經營,即使透過fb廣告購買增加許多真實粉絲,最後也會慢慢流失,內容才是讓粉絲逐步成長之關鍵,切忌因小失大,為了一時的按讚數而賠上粉絲頁互動與轉換的核心價值。
本文章由《GEMarketing》授權轉載